|
|||||
|
|||||
金秋送爽 丹桂飄香。在貴州省德江縣沙溪鄉那連綿起伏的山巒之巔,20座超百米高程的風力發電機組宛如威武的巨人整齊排列,巨大的葉片隨風轉動,將山間的清風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色電能,穿越層層云霧,奔向城市鄉村……這是中國電建貴州工程有限公司全力攻堅新近建成投運的德江雙壩100兆瓦風電場,這場波瀾壯闊的“綠電攻堅戰役”,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電建鐵軍風采,更在烏蒙深處奏響了一曲生態、民生與科技相互交融的奮進樂章。 山高志堅??懸崖上繪就壯美畫卷 德江雙壩風電場選址于平均海拔1200米的喀斯特地貌區域,20臺5.0兆瓦的風機需在陡峭的山坡上“安家落戶”,其中最險峻的地方坡度超過45度,運輸車輛稍有不慎,就可能像脫韁的野馬般“溜下山去”。項目團隊形象地將此比喻為“在懸崖上繡花”——既要讓重達百噸的風機部件順利“攀上”山頂,又要悉心呵護脆弱的生態環境。 “并網攻堅專班”的帳篷搭建在山腰處,項目經理秦正洋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作戰要訣”:將16個作業面整合為風機基礎建設、道路運輸保障、設備吊裝作業三大“主戰場”,采用“日調度、周復盤、月沖刺”的高效機制,確保問題不過夜、資源零延誤。暴雨沖毀道路時,黨員突擊隊連夜鋪設碎石“地毯”;村民對賠償事宜心存疑慮時,政府、企業與村民圍坐在火塘旁,耐心地算清生態賬與經濟賬。最驚險的一次,一臺風機葉片在運輸途中遭遇道路塌方,項目團隊迅速出動無人機勘查路線,調來架橋機搭建“積木”,硬是在絕壁之上開辟出一條“綠色通道”。 夜戰不息??與時間展開激烈角逐 工期緊迫如火,項目部實施“網格化搶工”的妙招:將整個場區劃分為12個責任區,實行“三班倒”的24小時不間斷作業。夜幕降臨,山坳里焊花如璀璨星河般灑落,混凝土泵車的轟鳴聲與蟲鳴聲交織成一曲獨特的勞動贊歌。商務經理小楊帶領的黨員突擊隊,白天忙著協調設備進場,晚上則舉著手電筒仔細檢查施工質量,被工友們戲稱為瘋狂的“追風者”。 最令人難忘的是最后一臺風機吊裝的那個夜晚,山風裹挾著細雨,500噸履帶吊車在濕滑的山頂上緩緩抬起葉片。突然,山下傳來一陣喧嘩——幾戶村民因賠償問題臨時反悔,堵住了運輸道路。項目班子成員迅速抓起安全帽,沖向山下,與政府工作人員一起挨家挨戶做工作,從新能源帶來的“生態飯碗”聊到子孫后代的“藍天財富”……直到東方泛起魚肚白,村民們終于點頭同意:“你們是為了山溝溝的發展謀出路,我們不能拖后腿!”當最后一件風機葉片精準對接時,現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有人激動得抹著眼淚喊道:“這風車轉動的,是咱德江人的希望啊!” 智慧領航??化“拙”為“巧”顯神通 在德江雙壩風電項目,科技不再是生硬的術語,進而成為工友們手中的“秘密法寶”。HSE系統和PMIP平臺將安全、質量、進度等數據實時投射在大屏幕上,項目指揮者只需一眼,便能掌控全局;智慧工地系統為每臺設備貼上“電子身份證”,人員定位、車輛軌跡一目了然。 最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的,是那臺“電動螺母擰緊神器”。過去,錨栓組件安裝全靠人力扳手,一天下來,胳膊腫得像饅頭;如今,電動設備發出“咔嗒”的清脆聲響,效率提升了40%,成本直降10萬元。還有那項“高空作業安全帶支架”專利的運用,讓工人在百米高空作業時如履平地。老焊工李師傅打趣道:“以前爬風機腿都打顫,現在有了這些‘黑科技’,咱也能當一回‘蜘蛛俠’!” 綠動山河??風車轉動“金山銀山” 隨著全容量并網控制鍵鈕的按下瞬間,德江雙壩風電場正式“上崗”運行。按照年利用小時數1854計算,每年可輸送1.854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對比同容量傳統火電,節約燃煤5.8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5萬噸,其固碳量等同于再造萬畝林海。更讓村民們喜笑顏開的是“家門口的幸福”:優先采購當地砂石材料金額近千萬元,提供勞動崗位300余個,讓青壯年無需再背井離鄉,餐飲、住宿、運輸等配套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興起。 “以前村里年輕人全都跑光了,現在風電場一來,連隔壁縣的青年都來學技術!”村民們心中自有一桿秤:土地流轉費、勞動薪酬、產業分紅,家家戶戶年增收超過2萬元。更為深遠的意義在于,風電場建設為貴州喀斯特地區的新能源開發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未來,更多“大風車”將在云貴高原上拔地而起,翩翩起舞,為國家“雙碳”目標早日實現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德江雙壩風電場的履約并網攻堅,是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的生動詮釋。當科技與汗水相遇、當生態與民生共舞,曾經的“不可能”化作了漫山遍野飛舞的風車,轉出了綠色發展的嶄新天地。貴州電建人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心懷熱望、腳踏實地,再高的山峰也能翻越,再遠的目標也能抵達。正如項目經理常說的那句話:“我們建設的不僅是風電場,更是一個對綠色未來的莊嚴承諾。”而今,承諾已然兌現,風起山巒綠電涌,照亮的不僅是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更是美麗貴州的光明未來。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