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三萬里路云和月,電建男兒終不悔。距離中國15000 多公里之遙的西非腹地國家幾內亞,素有“西非水塔”美譽,坐擁豐沛水力資源,卻長期深陷 “守水缺電” 的困局。2025 年 4 月,電建核電公司幾內亞項目焊管公司負責人張偉仁毅然奔赴幾內亞博凱市,投身于當地在建規模最大的生物能源火電項目。此項目對優化幾內亞電網架構、提升電力供應穩定性、破解能源瓶頸意義深遠,堪稱驅動當地經濟發展的 “動力引擎”。 初抵幾內亞,廣袤的棕櫚林海、碩果累累的芒果林,以及當地民眾的淳樸熱情,令張偉仁眼前一亮,異域風情令人心馳神往。然而,短暫的新鮮感旋即被嚴酷的現實挑戰所取代。幾內亞終年濕熱,極端天氣下氣溫直逼 40℃,在這樣的 “天然蒸籠” 中,每一項作業都似負重登山,消耗著建設者們的體力與意志。 此外,當地蚊蟲滋生,瘧疾、霍亂等傳染病如影隨形,健康威脅如芒在背。盡管團隊每日服用抗瘧藥物嚴密防護,仍有不少人不幸染病。張偉仁初到不久便遭遇瘧疾侵襲,但他稍作調養便重返崗位,堅定地表示:“項目建設時不我待,團隊協作環環相扣,我豈能因微恙而缺席!” 除了與惡劣自然環境鏖戰,項目建設還面臨技術攻堅與跨文化協作的雙重考驗。博凱生物能源項目技術要求高、工藝復雜,而當地施工條件與技術儲備相對薄弱,諸多環節需中方團隊從零指導。在與當地員工協同作業時,文化差異引發的溝通障礙屢見不鮮。例如,當地員工時間觀念相對松散,工作節奏與中方團隊的高效模式形成鮮明反差。 面對困境,張偉仁秉持 “入鄉隨俗” 的理念,主動研習當地語言文化,深入了解員工生活習性與思維模式,以 “春風化雨” 般的耐心,將復雜技術規范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南,逐一向當地員工細致講解。同時,他積極組織文化交流活動,搭建起跨越文化鴻溝的橋梁,增進雙方互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團隊協作漸入佳境,工作效率顯著提升,實現了 “1 + 1 > 2” 的協同效應。 經過近一個月緊鑼密鼓的籌備,博凱生物能源項目循環水管道安裝工作穩步推進,為后續工程贏得寶貴時間窗口。張偉仁深知,幾內亞電力事業振興之路任重道遠,他主動投身當地管道焊接技術培訓事業,計劃培育一批技藝精湛、熟稔先進管理流程的專業人才,為幾內亞能源領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逐夢幾內亞,為的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全球化時代,像張偉仁這樣的電建追夢人,正在用他們的智慧和汗水,為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贏得尊重和認可。無論身在何方,心中的那份沉甸甸的責任和使命感,是支撐他們不斷前行的強大動力。 張偉仁(左二)在項目現場對循環水彎頭焊縫進行檢查 |
|||||
【打印】
【關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