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海拔兩千八百多米的祁連山脈腹地,承載著西北綠色能源希望的皇城抽水蓄能電站正拔節生長。作為《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的國家“十四五”重點能源項目,同時也是中國電建集團在西北地區首個“投、建、營”一體化的重大水電工程,水電十五局在質量管理上精耕細作,巧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系統構建全周期、全要素、全鏈條的質量管理體系,力求在國家高質量能源戰略布局的關鍵節點上,筑牢皇城品牌的質量根基。 善用“加法”:加強數智驅動,夯實質量基礎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質量之基,源于精準。面對高原復雜地質與惡劣氣候的雙重挑戰,水電十五局皇城項目堅持以“數智化”為質量管理賦能,推動質量管控從“人防”向“技防”深化,從“經驗判斷”向“數據驅動”躍升。 “不要只把‘智能+’貼在墻上、寫在紙上,而是要在皇城項目把數智技術用作‘千里眼’和‘順風耳’,筑牢質量管控的每一道防線!”項目經理李剛以數智技術實效性為目標,“精準制導”部署“賦能加法”,強化全過程質量感知與數據鏈建設,以數智技術為質量管理保駕護航。 為精細化、可視化把控混凝土生產質量,項目部與中國電建肅南公司聯合研發“智能數字化稱量檢測預警系統”。該系統通過在拌和樓骨料倉、水泥及粉煤灰罐、水秤、外加劑秤等關鍵點位安裝高精度傳感器與自校準裝置,實時采集、傳輸每盤混凝土的原材料稱量數據,通過AI算法自動比對配合比設計值,一旦檢測到稱量偏差超出閾值時(如骨料±2%,膠材±1%,水±1%,外加劑±0.5%),系統立即啟動報警并鎖定攪拌機,同時向質量管理人員推送預警信息。拌合站站長吳桂平表示:“該系統實現了從人為控制到智能控制的轉變,確保了混凝土生產質量的穩定性?!?/p> 同時,在大壩填筑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引入碾壓機智能控制系統。碾壓機搭載GNSS高精度定位、多傳感器(振動加速度計、陀螺儀)及機載控制系統,根據BIM模型設計參數自動規劃碾壓路徑,實時監控壓實軌跡、遍數和振動狀態,自動生成壓實度云圖,確保每條碾壓條帶都能得到均勻、充分的碾壓,有效避免了漏壓、過壓等問題。實測數據顯示,該系統使含水率控制精度達到±0.5%,壓實均勻性提高30%,碾壓效率提升25%,真正實現了大壩填筑的“均勻、密實、高效”。 通過“數智+”的持續加碼,項目實現了質量隱患的早期識別、早期預警、早期處置,將質量管理的觸角延伸至每一方混凝土、每一層填筑、每一米掘進,真正讓“高原施工”插上“智慧翅膀”,夯實了創國優、鑄精品的數據基石。 勇做“減法”:減少質量波動,提升質量效能 質量管理的核心在于過程的穩定與受控?;食琼椖扛矣谙颉安淮_定性”亮劍,通過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全力減少質量波動,將“一次成優、全程創優”的理念貫穿于施工的每一個環節。 在一次壩基填筑碾壓試驗專題會上,項目總工王俊濤指著碾壓軌跡圖強調:“碾壓遍數、速度的微小波動,都會導致壓實度差異。我們必須消滅這些‘質量鋸齒’,讓質量曲線平滑穩定?!睘榇耍椖看罅ν菩小皹藴驶に嚒睖p變異行動。由質量管理部牽頭編制涵蓋壩體填筑、庫盆開挖、洞室開挖、支護、灌漿、混凝土生產等全專業的《施工工藝手冊》,讓一線作業人員“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嚴格執行“首件制”,對每道新工序的首個作業面或首個構件進行樣板引路,經驗收合格后方可大面積推廣,從源頭上統一施工標準,減少人為操作差異。 在材料管控上做“減法”,嚴把入口關。建立合格供應商名錄動態管理機制,對進場原材料和構配件實行“批批檢”,不合格品堅決清退,從源頭上杜絕“帶病”材料流入工地。同時,優化配合比設計,通過大量試驗,找到適應高原環境的最優配比,減少因材料性能波動導致的混凝土強度離散。 嚴格執行質量巡查和旁站制度以減少施工過程中的人為不確定因素。質量管理人員每日對施工現場進行巡查,重點檢查施工工藝、材料使用和設備運行情況。在關鍵工序施工時,安排質量管理人員與監理工程師共同旁站監督。 通過這一系列“做減法”的硬招實招,項目質量關鍵指標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質量返工率顯著降低,實現了質量管控效能與工程建設效率的雙重提升。 巧施“乘法”:乘借協同合力,聚合質量鏈條 獨行快,眾行遠。皇城項目深刻認識到,優質工程是設計、施工、監理、供應商等各方協同創造的產物。他們巧施“乘法”,打破組織壁壘,聚合內外資源,形成“1+1>2”的質量共創乘數效應。 內部協同上,項目強化“大質量”觀,建立以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總工程師技術牽頭、質量部門全程監督、各作業隊嚴格執行的縱向責任體系。同時,橫向打通工程、技術、物資、安全等部門壁壘,推行“質量聯動會診”機制,每周召開質量協調會,共同研判風險、解決交叉作業面的質量難題,確保管理指令無縫銜接、技術方案落地生根。 當發現壩基填筑所需的特定型號振動碾因高原工況導致故障率偏高時,設備物資部主任賈寧博主動找到生產經理任康和質量主任齊明商議?!叭谓浝恚R主任,”賈寧博開門見山,“單靠維修是‘救火’,我建議立刻聯系廠家技術專家,共同攻關,從設備適應性上進行改造?!比慰诞敿粗С郑骸昂?!設備穩定是質量保障的前提,這個聯動非常必要。”三方協同下,很快制定了針對性的設備改造與保障方案,確保了關鍵設備的出勤率和作業穩定性。 外部協同上,項目主動與業主、設計、監理單位構建“四方聯動”質量共同體。定期組織設計回訪,邀請設計代表駐場服務,及時優化設計方案,解決施工中遇到的技術難題;與監理單位建立“聯合巡檢”制度,共同對關鍵工序、隱蔽工程進行驗收,變事后檢查為過程共管。此外,項目還將核心分包商、主要材料供應商納入質量考評體系,開展“優秀作業班組”評選,共享質量管理經驗,激勵上下游伙伴共同提升,將質量管理的鏈條從施工現場向前延伸至設計源頭,向后覆蓋至運維準備,凝聚起共建精品的強大合力。 敢行“除法”:除革管理壁壘,創新質量生態 邁向高質量,不僅需要精耕細作,更需要敢于革故鼎新?;食琼椖恳詥栴}為導向,敢行“除法”,著力破除制約質量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和陳舊思維,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質量生態。 項目大力破除“信息孤島”之障。整合原有分散的質量驗收、試驗檢測、物料管理等系統,打造統一的“項目質量管理信息平臺”,實現質量數據實時共享、業務流程在線審批、質量問題閉環管理。管理人員可通過手機端隨時調閱任何部位的質量檔案,決策效率大幅提升,徹底告別了“紙上談兵”和“數據孤島”。 勇于革除“路徑依賴”之弊。鼓勵微創新、小改革,組建質量QC攻關小組,圍繞高原施工痛點開展技術攻關。項目還著力消除“責任虛化”之弊。推行“質量責任銘牌制”,在每一個倉號、每一段襯砌、每一片邊坡醒目位置懸掛責任牌,明確施工、技術、質檢責任人,實現質量責任可追溯。同時,建立嚴格的質量獎懲制度,樹立“質量優先”的鮮明導向,讓“質量是生命線”的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營造出“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良性生態。 祁連作證,歲月為名。中國水電十五局皇城抽水蓄能項目通過精妙的“四則運算”,在質量管理這篇大文章中寫出了扎實的答案。站在海拔浩浩蕩蕩的施工一線,目睹著大壩日漸隆起、隧道向前延伸,建設者們深知,從框格梁和連接路擋墻上每一方混凝土的澆筑,到隧道里每一根錨桿的鉆進注漿和每一段鋼筋網片的安裝掛設,再到壩基填筑精確至毫厘的料石級配和填鋪厚度,都關乎著這顆能源心臟每一次脈搏的跳動?;食浅樗钅茈娬荆粌H將以清潔電力點亮西北,更將以卓越的品質,成為水電建設史上又一座閃亮的豐碑。 |
|||||
【打印】
【關閉】
|
|||||
|